對於孩子的教養,許多父母常常是愛之深、責之切,但這樣的操心其實並沒有什麼效果,反而常常造成親子關係緊繃。
諮商心理師蘇琮祺最近在其臉書發文 ,提到自己最跟幾個孩子一起工作,發現一個有趣的的現象,這些孩子們其實都沒啥大問題,但家長卻都對孩子的狀況極度焦慮,尤其是媽媽們,而爸爸較常見的則是狀況外。然而,孩子能出現所謂「改善」,或是父母覺得孩子「變好」的原因,其實都是父母能夠從調整自己開始做起。
蘇琮祺指出,想要改善親子間的關係,讓孩子可以「變好」,建議父母可從以下兩點先做起。
1.教養書看看就好,專家的話聽聽就好
很多家長常不自覺地就將「那個OOO說……」、「還有XXX教授講……」、「如果不這麼做,孩子就會……」等話語掛在嘴邊。生命走向有大概的原則,卻沒有標準答案,一昧過度尋求標準答案的結果,就是讓父母滿滿的愛,要嘛溺愛放縱,不然就是過度控制,最後都變成對孩子的傷害。
更多時候,其實專家自己過得可能也不太好!重點仍在於,父母要先探索跟分辨自身的需求所在,再試著提供孩子剛剛好的愛。生命樣貌真的是一種天時地利人和的組成,我們只能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!
2.你是真的愛孩子,還是用孩子來滿足你自己
臨床上,我蠻常聽到父母說:「我都一樣的帶法,他姊姊就不會這樣!姊姊都……」、「我都讓他念OOO了,他怎麼還會…」、「他怎麼會這樣想,他有沒有想過我們怎麼辦」、「你講的我都有做了啊,他就是沒有……」
大多數的父母都是很愛孩子的,但從言談中,總是可以發現有些父母更在乎自己。蘇琮祺表示,不是不能在乎自己,前提在於跟孩子有連結、有互動、有交流,跟有尊重。經常發現父母總是在孩子出現所謂的「問題」時,才想跟孩子建立關係,卻忽略了關係是一切的基礎,而建立關係要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開始做起。
你可能會問:我的孩子都那麼大了,難道一切都來不及了嗎?不會的,此時此刻的孩子就是他生命中年紀最小的一刻,也許你可以從現在就開始做起!安排時間跟孩子散散步,聊聊天都可以,關鍵就在於你要願意接受孩子是一個完整且獨立的個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