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閱讀的過程中,不只獲得知識也增加思考。而除了透過文字,如果可以借閱一個人做面對面的交流,藉由對方的經歷與體驗,所得到的收穫更加踏實 ; 目前在世界各地,有愈來愈多的「真人圖書館」,讓你可以直接「閱讀」他人獨特的故事。
真人圖書館(Human Library)的概念,最早在丹麥哥本哈根萌芽成形,1993年一名青年羅尼‧艾柏格(Ronni Abergel)因親眼目睹朋友在一次種族糾紛中遇刺重傷,使得他與四位青年朋友開始思考種族衝突議題,並在哥本哈根成立「停止暴力」(Stop The Violence)組織,短短幾年間在丹麥就超過3萬人署名加入。2000年停止暴力組織獲邀共同籌辦丹麥羅斯克爾德音樂節(Roskilde Festival),主題是反暴力、鼓勵對話和建立關係,讓所有參加音樂節的民眾透過面對面的溝通,消弭對彼此的誤解,也因此「真人圖書館」從此開始在許多地方設置與推廣。
「真人圖書館」聚集有不同經歷的人們,有各行各業的熱情實踐者,也可能包括「跨性別」、「性虐待受害者」、「如何與邊緣型人格障礙相處」以及「嚴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」等,而「不要去批判」(Don’t Judge)觀念,是參與時必須要遵守的原則。
在歐洲地區的匈牙利、芬蘭、冰島,亞洲地區的日本、台灣、南韓等,都可見「真人圖書館」概念的參與及延伸。新北市為了鼓勵民眾多閱讀、增進人與人間的交流溝通,自103年也推出這項服務(NTPC Human Library),邀請到各個領域、不同生命經驗的「真人圖書」,希望藉由這樣的閱讀活動,提供一個沒有壓力的場域,讀者可以「借閱」一個人30分鐘,充分地與真人書直接對話,彼此坦誠交流,讓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人有機會互相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