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一年一度中秋節腳步接近,又到了品嘗月餅的熱門時刻,對許多人來說,過節沒有吃到月餅,這個節就不顯圓滿;而面對市售種類這麼多款,如何一眼分出月餅的始祖及種類呢?讓小編來輕鬆教你分辨出差異。
坊間月餅由來的故事不少,在民間有一種說法竟和楊貴妃有關,某年農曆八月十五那天,楊貴妃和唐玄宗李隆基一起賞月,桌上有著各種糕餅點心,楊貴妃拿起其中一個帶餡的圓餅嘗了一口,覺得非常好吃,問此餅何名,結果沒人能說出名字,唐玄宗便讓貴妃起一個名字,自此有了專為賞月時吃的「月餅」。
另有一說,在元朝末年,傳劉伯溫命人在餅子裡塞入「八月十五夜起義」的紙條,派人分頭送到各地起義軍中,朱元璋自此得了天下;之後明太祖(朱元璋)傳下口諭,在即將來臨的八月十五,將當年起兵時秘密傳遞信息的「月餅」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,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,也開始在民間流傳開來。
在月圓之際品嘗一塊月餅,真的是人生一大美事。又因為各地口味不同,也因此衍生出不同製作手法、特色口感等月餅種類。對於香港老饕來說,可謂對月餅最了解也最挑的一族,他們所重視的傳統月餅分有多款,其中「廣式雙黃白蓮蓉月餅」 ,更可說是月餅界的起源,承載了許多人無限記憶與懷念。
關於廣式雙黃白蓮蓉月餅,要回溯至1889年,城西一家糕餅店以蓮子熬成蓮蓉做酥餅餡料,清香可口、大受歡迎。宣統二年,翰林學士陳太吉品嚐後大為讚賞,遂賜名「蓮香樓」。
每到中秋時節,市面上的月餅總是琳瑯滿目,對於這些看得眼花撩亂、很想咬一口的好吃糕餅,到底有什麼不一樣,分有甚麼種類嗎?
廣式月餅
在月餅表面總有不同的圖案花紋玲瓏浮凸,皮薄、餡豐,表面呈現金黃色,餡料用上椰絲、橄欖仁、蜜橘餅、鹹蛋等等;嘗起來口味滋潤柔軟、味美香醇。後來,還有港人接連創出奶黃、冰皮等新款式月餅。
蘇式月餅
比起鬆軟的廣式月餅,外酥裡鬆的蘇式月餅別有一番風味,餡料上較清新、不肥膩。宋朝文學家蘇東坡曾以「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和飴」的詩句讚譽月餅,這指的也正是蘇式月餅。在製作上,一般使用小麥粉、食用植物油或豬油制酥,經制酥皮、包餡、成型、焙烤工藝加工而成。
潮式月餅
由麵粉加上豬油後油炸,外表由一層一層酥皮而成,餡料有鹹有甜,包括芋泥、綠豆蓉等等。潮式月餅主要流行於潮汕、閩南和台灣等閩語區。
京式月餅
來自中國北方的月餅,起源於京津及周邊地區,特點是甜度及皮餡比例適中。餡料主要為果仁,並會用上麻油,味道清甜,口感鬆脆。
台式月餅
台式月餅結合了廣式、蘇式月餅特色,分有為糕皮、油酥皮兩種餅皮,內餡部分則有點類似廣式月餅的綿密口感,但較為乾爽。
糕皮為單層餅皮,吃起來較厚實,例如鳳梨酥的餅皮就是糕皮。油酥皮所製作的糕點則類似蘇式月餅,酥鬆、由數層構成,像是綠豆椪、蛋黃酥等,它需要經過兩次以上捲迭油酥面皮,還得掌握黃金時機,在水分流失前完成捏制;這款餅皮為表現層次感,需要經過多道繁複的手工秘訣,用水皮包油皮,再反覆捲桿、鬆弛、包餡、整型、低溫烘烤而成。